手机端

现代、起亚等韩国品牌缺席2025上海车展,集体撤退?

汽车新闻 | 2025-04-19 11:07:36

在车圈,于车企而言,车展是面子,支撑车企参加车展的里子是车企的市场表现、营收状况,且由此决定的策略。车企缺席车展,尤其是顶级车展,往往就被视为一个不祥之兆。

于是,当有韩媒报道,包括现代、起亚、捷尼赛思在内的三大韩系品牌都将缺席2025年上海车展时,现代起亚自2002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首次缺席A级大型车展,无论真伪,都不禁又勾起了我们对韩系车在华市场前景的思考。

韩系车的全球悖论

在所有海外品牌中,韩系品牌应该是中国市场与海外市场表现差距最大的。

曾几何时,韩系车以高性价比与设计美学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。但如今,其销量颓势已成定局。韩系车在中国的市场份额已连续六年下滑,从2020年的3.8%跌至2024年的不足1%。

2024年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总共卖了约40万辆(北京现代15.4万辆,悦达起亚24.8万辆),卖得最多的几款车型:现代伊兰特累销77479辆,途胜29939辆,现代ix35 22210辆,起亚赛图斯15094辆,现代索纳塔11134辆,起亚K3 10938辆。对比之下,中国本土品牌一个月的销量就动辄突破20万辆。

但与中国市场不同的是,韩系车在全球其他市场仍然大行其道。2024年,现代起亚集团以723万辆的全球销量稳居世界第三,仅次于丰田和大众,连续三年巩固了这一地位,且营业利润率超过丰田,排在了全球第一。在中国市场近乎“隐形”的现代IONIQ系列、起亚EV6等新能源车型,在其他地区保持热销。

关于韩系车冰火两重天的原因已经有过很多分析:品牌定位的固化、技术双标、电动化转型的滞后,地缘事件的长尾效应……更重要的是,当大众、丰田、这些大厂都开始积极用彻头彻尾的中国化电动新车,明确表明自己立场的时候,人们对韩系品牌的印象还停留在当年起亚中国首席运营官杨洪海的“等中国车企烧死了再抢市场”言论,以及北京现代不断出售旗下工厂的行为上。

中国式生存之道

当然,如果就此认为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是执迷不悟,冥顽不灵,却也未必。

韩系车能在全球成功证明其并非“技术弱者”,即使此前战略上的失误导致其在中国深陷困境,但面对世界第二大的汽车市场,以及全球最完备的新能源技术产业链,尤其是在美国发起的关税战荼毒全球的当下,不放弃任何一块市场始终是正确的决定。

只不过与大众、丰田等车企积极参与到中国市场竞争中的策略有所不同,市占率已经降至微不足道的韩系车,其实已经没有必要选择孤注一掷式的冒险式转型,而是奉行先活着,再图发展的策略。

2024年悦达起亚24.8万辆的销量中,有超17万辆出口海外;北京现代的15.4万辆销量中,出口也超5万辆,今年的出口目标锁定8万-10万辆,2027年计划突破15万辆。中国生产,出口海外已经成为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活下去的方式。生存路径的改变,意味着单纯靠中国车市卖车已经不是韩系在华布局的主要目的。也只有先活着,韩系才有可能在未来的中国市场再搏一搏。

与此同时,北京现代合资双方近80亿元的新注资、捷尼赛思酝酿国产、起亚就智能座舱领域正与华为进行密切接触、现代N系列入华,以赛道性能作为切入点等等行为,虽然声量不大,但可以看出韩系车在中国市场仍在暗中布局。

虽然从这一系列的策略当中,短时间内我们还看不到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有重新崛起的可能性。但把有限的金钱花在刀刃上,让自己相对健康的留在这个市场,以时间换发展空间,未来才有可能。

别忘了,赵本山在《一代宗师》里还有一句话:“人活在世上,有人活成了面子,有人活成了里子,而只有里子,才能赢得真正的面子。”现在的韩系品牌需要的不是面子,而是先保住里子,从这个角度上讲,参不参加上海车展已经不再重要,退出车展也不失为一个理性的选择。

结语:

在中国市场基盘已经几近尽失,且市场竞争疯狂内卷的大背景下,韩系品牌想要在中国市场复兴固然是存在很大的难度,也没有一个标准正确的解题答案的。

无论韩系品牌是否真的退出上海车展,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,商场竞争不像是在舆论场上喊打喊杀,韩系车在中国市场未来的路会怎么走?能走多远?还是得交给时间来检验。

【版权声明】汽车时代网提醒您:请在浏览本网站关于【现代、起亚等韩国品牌缺席2025上海车展,集体撤退?】信息时,请您务必阅读并理解本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以及图片来源于商家投稿和网络转载,如网站发布的有关的信息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及时与我们取得联系,本站一经查实,将立刻删除。
猜你喜欢
相关推荐
热门推荐
相关资讯
百度搜索推荐
首页 新闻 新车 导购 本地